《现代诗》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合集12篇)

时间:2023-11-28 20:21:57   浏览:91270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和作品;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

2.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结构和线索。(重点)

3.领悟其中的道理,学习文 章曲折离奇的写作方法。(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最近同学们中流行看鬼故事的书,其实神鬼怪的故事在古代也颇盛行,比如《聊斋志异》,就是一部谈狐论鬼的书。今天,我们就  要学习其中的一篇《劳山道士》。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蒲松龄(1640--1715),清代文学 家。字留仙,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人。年轻时即以文章好出名,但科举屡试不第,71岁才成贡生。一生基本上都在家乡当塾师,家境贫困,能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倾数十年时间写成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并不断修改增补。又著有《聊斋文集》《聊斋诗集》《聊斋俚曲》等。

2.《聊斋志异》

《聊斋志 异》是主要运用唐宋传奇小说的文言体,以丰富的想象,并借鉴当时流传的故事和前人的作品,通过谈狐论鬼的表现形式,以巧妙的构思、生动的语言创造出的优秀的作品,对当时现实的黑暗和官吏的罪恶多有暴露,对科举制度和 封建礼教多有批判,并用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青年男女真诚相爱的故事。但书中也存在一些因果报应的说法和迷信的色彩。

3.朗读课文 ,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行七(háng) 负笈(jí) 观宇(guàn)

稽首(qǐ)  重茧(chóng)  樵(qiáo)

赉赏(lài)  霓裳(cháng)  自诩(xǔ)

逡巡(qūn)  踣(bó)

4.理解加点词词义。

薄暮毕集 (迫近)

乃于案上取壶酒  (于是,就)

乃尔寂饮  (却)

未谙此苦  (熟悉,知晓)

蓦然而踣  (跌倒)

5.翻译句子。

(1)月明辉室,光鉴毫芒。

明确:明亮的月光照亮了整个房间,光亮能照出极其细微的东西。

(2)良宵胜乐, 不可不同。

明确:这么美好的夜晚,这么大的乐趣,不能不同大家一起享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明确:本文记叙了王生上劳山拜师学道,不堪其苦,半途而废,临走 前请师父教他穿墙道术,最终碰壁的故事,启示了人们好逸恶劳学不到真本领,投机取巧也只有碰壁的下场。

(2)我们讲述故事,按情节总是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则故事呢?你能用几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吗?

明确:开端(1自然段):王生慕道,求师学法。

发展(2-4自然段):看师演法,师父教法。

结局(5自然段):王生回家,演法失灵。

(二)线索探究

本文是明暗双线结构,王生不愿吃苦是一 条暗线,你能找出明线是什么吗?

明确:明线是:求师学法、看师演法、师父教法、法术失灵。

(三)人物形象探究

读完本文,你觉得王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明确: 王生是一个想学法又怕吃苦,有了一点本事便忍不住要炫耀的人。

(四)写法探究

王生学道的整个过程几经曲折,跌宕起伏,而且局部的单个情节发展也是一波三折,你能说说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吗?

明确:情节的曲折离奇还表现在奇思妙想的法术上。在“剪纸化月”、“酒饮不尽“、“箸化嫦娥”、“移席月中”“穿墙之术”的奇思妙想上,这些超现实情节的大量运用,不仅使情节更趋复杂,而且给全文蒙上了一层神秘浪漫的色彩。

(五)体 验与反思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一个人只有不畏艰辛,才能取得某种成就;梦想不劳而获,一味投机取巧,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到处碰壁。

四、板书设计

不堪其苦 阴有归 志

王窃欣慕 归念遂息

苦不可忍 未谙此苦

自诩遇仙 惭愧忿怒投机取巧 终将碰壁

洁身持正 人仙和乐

五、课外拓展

《劳山道士》的结尾 写“王惭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对王生这种行为,你是怎么看的呢?

示例:王生不听道士告诫,自讨苦吃,不从自身寻找原因,说明他太缺自知之明,又不肯反省。

侯晓旭

[《崂山道士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选举**》(语文版八年级) 教案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        选举**

教学目标:

1.把握本文人物性格。

2.学习本文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语言。

3.掌握文中生字词。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检查课前预习

1. 检查字词自习情况

提问词解   请生给生字注音。

2. 提问:你知道本文作者的经历吗?

明确:秦文君,女,当代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代表作有《男生贾里女生贾梅》《孤女俱乐部》《十六岁少女》。新作有《一个女孩的心灵史》,以及长篇小说《天棠街3号》。

3.提问:你知道本文的写作背景吗?

明确:作者针对九十年代中学生面临的新问题,以孩子观察生活的视角展示了当今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着力表现了当代少年在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从幼稚走向成熟直至坚强起来的成长过程。

二、研讨活动:

(一).学生默读课文,继续思考问题。(问题见下面)

1.本文题目的含义是什么?

2.简要概述课文内容

3.概括段意,把握内容结构。

(二)课堂讨论

1.你知道本文题目的含义吗?

明确:本文围绕林武翔被砸伤事件的全过程来刻画一群可爱的中学生形象。之所以以“选举**”为题,是因为这波折是因学生会主席的选举而产生的。

2.概述课文内容

大概需点出以下内容:

同学们把选举学生会干部的任务交给班委会 → 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人“罪魁祸首”。 →  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大家的资助下,林武翔康复了,班上还开了庆祝会 。

三、作业

1.分析本文人物性格

2.《创新》语基部分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选举**》是从秦文君的长篇小说《男生贾里》节选出来的。《男生贾里》是一部

反映当代中学生精神风貌的小说,小说用生动活泼、轻松幽默的笔调真实地反映了当代中学生家庭、学校生活的各个侧面,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时代特色,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爱。这部小说由若干个小故事组成,各个故事既相对完整,又前后相连,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节选部分就是围绕一次学生会干部选举而展开的故事。

二、师生共同研讨课文,理清以下几个问题

1.课文结构内容(小说的情节)

故事发展过程可以分四个阶段,课文已采用隔行的办法将四个阶段分开。

第一阶段,主要事件是选举学生会干部,由于同学们对候选人不熟悉,把这个任务交给班委会。鲁智胜为了让自己的堂姐鲁艳青当选,竟请班委们吃巧克力,结果事与愿违,鲁艳青恰恰因此而落选。这部分,小说表现了大家对这次选举的不重视。大部分人都心不在焉,有缺席的,有逛街的,有迟到的,大家似乎都认为这样一次选举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鲁智胜是一个例外,他格外地积极,想帮一帮堂姐,但帮的方式实在欠妥当,显得太轻率,女生们一心只想让帅哥儿当学生会主席,根本不考虑他有没有能力,包括贾里的恶作剧(选举理由)都显得太感情用事。这些行为、心理非常符合十四五岁的孩子的年龄特点,显得十分真实。这些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第二阶段,主要事件是:墙外的噪音使同学们无法安心上课,关键时刻鲁艳青挺身而出,呼吁尽快搬走售货铺,最终将此事办成。这件事让贾里明白了“危难之中更见人心”,原来鲁艳青是这样一个有责任感、有胆识、有魄力的同学。同时,这件事也让贾里明白,要办成一件事有时是非常艰难的,搬走一个售货铺也要如此地兴师动众才行。这也算是初识艰辛吧。

第三阶段,主要情节是林武翔被砸伤,贾里等人一下子由英雄变成了受人指责的“罪魁祸首”。生活常常会捉弄人,本来是办了件好事,偏偏好事多磨。林武翔被砸得昏死过去,他的父母又都是盲人,这无疑会引起同学们的同情,也正是出于对林武翔一家的同情,所以便迁怒于售货铺的搬迁,迁怒于热心搬迁的人。小孩子的思维就是这样单纯,就是这样感情用事,但这是绝对符合生活真实的。同样是孩子的贾里,面对这样的误解和不公,该是何种感受呢?苦辣酸甜,一言难尽吧!这种经历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或许显得太沉重,但这对于正在成长的`孩子来说,未必不是一种财富。

第四阶段,是故事的结局。贾里得到爸爸的鼓励,终于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在大家的资助下,林武翔康复了,班上还开了庆祝会。这场**,使贾里重新认识了鲁艳青,但却没机会弥补自己当初的过失。“谁也不会天生是伯乐的,这是真理。”“谁也不会天生就成熟而坚强,这也是真理”。庆祝会上查老师的讲话意味深长:“做一个中国的孩子需要为许多事操心,但是,中国孩子也很幸运,因为能创造世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成长的过程中必定会经历一些坎坷、挫折,这种磨炼是不可少的,只有经受住这些考验,才会变得成熟、坚强。小说写的正是一群中学生的成长经历,小说想告诉读者

的是:“真正的人生滋味就是多味的”,不总是晴空万里,不总是一帆风顺,但不管头顶的是怎样的天空,面临的是怎样的航程,你都要勇敢地往前走!

2.人物形象分析:

小说的作者是非常熟悉校园生活的,她也结交了许多青少年朋友,她爱他们,也理解

他们。小说中的人物很多就是以作者生活中的中学生朋友为原型塑造的,因而这些人物非常真实,非常受学生们的欢迎。课文中的几个人物也不例外。

鲁艳青,虽然在课文中出场不多,但却是一个十分有亮点的人物。她非常有责任感,很热心,也很有魄力。当噪音干扰了同学们上课而且迟迟不能解决时,她挺身而出,大声呼吁,终于把问题解决了。她不因为自己落选而闹情绪,还批评鲁智胜为她助选,她不计前嫌,亲热地称呼贾里为“校友”,还主动帮助贾里他们解决难题。鲁艳青是当代中学生中的优秀代表。

贾里,一个聪明、活泼、热情的中学生,作为一名班干部,他非常负责任,墙外售货铺噪音干扰课堂,他是最积极想办法解决的人。他有正义感,看不惯鲁智胜为堂姐助选,他敢于批评只知出风头却不为学生办实事的学生会主席。他也敢于负责,林武翔被砸后,他十分自责,还和鲁智胜自告奋勇去照顾林武翔的父母。在父母的帮助下,他也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倡议为林武翔捐款。当然,他有时也急躁,爱感情用事,但有了这次的经历,他不是成熟了许多吗?

课文中的其他人物也非常有性格,如大大咧咧、好心肠的鲁智胜,勤奋好学又有点自私的陈应达,还有那几个爱逛街、喜欢潇洒的男篮队长的女班委。这些中学生形象或许不是完美的,但却是非常真实可信的,是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

3.本文的写作方法:

(1)真实细腻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一大特点。作者对中学生是非常熟悉的,她和他们交朋友。很多学生给她写信,无话不谈,因此,她能走进学生的心里,她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感,懂得他们的喜怒哀乐。在小说中,她能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描写得真实细腻。如,崇拜名星、喜欢英俊潇洒的异性是十四五岁中学生常有的心理,女班委们选长得像费翔的男篮队长的心理十分真实。鲁智胜是个热心肠,他同堂姐接触较多,觉得她确实很优秀,因此才想帮堂姐一把,这也是在情理之中,而请吃巧克力这一拙劣办法既符合这个年龄孩子的特点,又恰恰表现了鲁智胜的单纯。贾里在不了解鲁艳青的情况下还鲁智胜以颜色,想教训一下这个公然“行贿”的家伙,这些心理都非常符合其年龄特点。林武翔被砸伤后,贾里等人广受埋怨,贾里既委屈又内疚,那段心理描写也极为真实。

(2)这篇课文最大的特点是:语言轻松活泼、幽默俏皮,极富生活气息,多用儿童化的口语写成,读起来清新、明快。如:“到了两点整,教室里空荡荡的只有贾里一个人。这帮人,要是在军队里,准得关禁闭。”“他(陈应达)指示说,由大家代表他--也不问问大家是否愿意代表他,这个专啃英语书的家伙!”“这家伙,真有个商人的脑袋,他用巧克力作为贿赂武器。要不是贾里已咬了一口巧克力,他必定原封不动地把巧克力扔在那家伙脸上。”这些口语化的文字使小说活泼生动,富有朝气。课文中还有一些生动的比喻,如:“班里同学也都变得面目全非,特别是一些女生,像吃多了发酵粉,一下子又高又大,”

“班里多了几个‘女穆铁柱’,女生们无形之中就更神气了。”“假如再在这种教室读下去,到了期末考试,难保有一半同学‘大红灯笼高高挂’。”“三个女班委也受到了牵连,老是嘟着嘴,无精打采,像三棵苦菜。”还比如:“外面的世界更精彩了,而教室里的师生却更无奈”,显然是从齐秦《外面的世界》(这首歌曾经风靡一时)的歌词化用过来的,化用贴切,自然而风趣。“但两件事毕竟还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所以在‘民间’,对贾里他们的不满情绪仍在升级。”“民间”一词大词小用,充满谐趣。应该说,作者秦文君虽然人到中年,但她拥有一颗童心,她热爱孩子,对生活抱着乐观的态度,惟其如此,才能写出这样活泼幽默的语言,刻画出如此鲜活的人物。幽默是一种智慧,幽默更是一种乐观、自信和大度的人生态度,这一点也应该让学生有所领悟。

三、作业

1.完成《创新》

2.整理课后问题

3.用富有校园气息的语言,刻画一个网迷、足球迷、篮球迷或者追星族的形象,表达自己的倾向。不少于600个字。(作文训练)

板书设计

贾里的性格发展过程

一      单纯     有正义感    意气用事

二     有责任感   年轻气盛   急躁留恋         矛盾性格

三     关心同学、明辨是非  幼稚脆弱

四    坚强勇敢

附:难点领悟:

1. 对字词句理解的点拨。

这时外面的声浪却劈头盖脸地压过来,把清高赶走。“清高”在这里是指课文内容。

“可是,老师发作业本时,老师们一个个怒气冲冲。”意思是同学们的作业一团糟。

2. 对课文理解的点拨

如何理解鲁智胜、陈应达等几个人物形象?鲁智胜的大大咧咧而又热心肠,陈应达的勤奋好学而又有点自私,还有几个爱逛街、喜欢潇洒的班委,课文中的这些人物的性格也十分鲜明,也许你认为他们的形象不够完美,但正好是体现了作品的真实可信。

公输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下册)

新丰初中  傅依梅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墨子及《墨子》一书的文学常识;积累文言词汇;学习运用排比、比喻及诱导的说理方式。

2.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3.了解墨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主张,理解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有力量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导语设计1: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硕果累累的先秦科技和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为我国古代文明增添了光彩。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影响较大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导语设计2: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战争是残酷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尤其是那些非正义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更是无尽的痛苦。那么,大家又是否相信在中国古代,有一个人能单凭自己雄辩的口才,巧妙的词锋以及勇敢和机智就可以阻止一场不义

战争的发生呢?今天我们就一同走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的古人,看看他的非凡表现。

二、自主学习---预习与展示

1 文言知识归纳

(1)通假字:

①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

②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

④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2)古今异义词:

①行十日十夜至于郢  到达

②愿借子杀之  您

③舍其文轩  彩饰

④虽然,公输班为我为云梯  虽然如此

⑤吾之所以距子矣  用来……的方法⑥

(3)词类活用:

①吾义固不杀人 (名词作动词,善良坚持道义)

②公输班九设攻城之机变(形容词用作名词,巧妙的方式)

③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守卫、抵挡)

④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名词作动词,入侵)

⑤不能绝也(形容词用作动词,杀尽)

(4)一词多义:

子:①子墨子闻之    先生

②愿借子杀之     您

说:①公输盘不说(yuè)   通“悦”,高兴

②请说之      陈述、解说

已 :①胡不已乎    停止

②吾既已言之王矣   已经

类: ①不可谓知类(事理)

②为与此同类(类 )

然: ①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这样)

②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但是),

见: ①胡不见我于王   引见

②于是见公输盘   召见

虽: ①虽然  即使这样

②虽杀臣  即使

为: ①替。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语气词。  夫子何命焉为?

③造。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④作为。  子墨子解带为城

⑤是。  必为有窃疾矣

之: ①助词,的。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②代词,这。  请说之

③提宾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

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以: ①用来。 将以攻宋

②认为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

2 作者名片

墨子(约前468-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相传为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等主张。《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

3 背景追溯

这篇文章的背景可以从文章第一句话看出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当时楚大宋小,楚强宋弱,而且楚攻宋之心蓄谋已久,要想制止这场战争的发生,是一件极为不易的事。然而墨子对战争的性质看得很清楚,他能明确指出楚攻宋之不义,因而他不辞辛劳,长途跋涉赶到楚国都城,以实际行动去制止战争的发生。

三、合作学习---探究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

2 教师解说重点词句。

3 理清思路,感知大意。

(1)本文对应的双方是谁?主要表现的是哪一位?

墨子前往楚国的目的是什么?

解说:明确文章的主人公、主要内容、情节结构,便于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环节。

【交流点拨】本文对应的双方是墨子和楚国的公输盘、楚王。主要人物是墨子。他前往楚国的目的是劝阻楚国攻打宋国。

(2)谈谈你对本文思路的看法。(理清文章思路,形成整体印象。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点拨。)

【交流点拨】

①以“见”字一线穿珠。墨子见公输盘→墨子见楚王→墨子见公输盘

(1~12)(13~16)(17~22)

墨子劝阻楚国攻打宋国,可分为三个步骤:使公输盘理屈词穷,使楚王理屈词穷,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促使楚王放弃攻宋。

②以人物思想、态度的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

(二)深层理解

1 墨子是怎样说服楚王的?

【交流点拨】墨子面对楚王,循循善诱,婉言相劝,以设喻的方式引楚王入彀中,“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糠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诱导楚王沿着他的思路考虑问题,得出“必为有窃疾矣”的结论,接着通过类比,得出“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的结

论,环环相扣,循循善诱,迫使楚王同意他的观点,不得不称“善”。

2 墨子与公输盘演练攻守战术,结果怎样?表现了什么?

【交流点拨】公输盘与墨子各代表一方,公输盘九攻,墨子九距,结果一“尽”一“有余”,充分表现了墨子胸有成竹、有理论、有实践、机智多谋的特点,

3 “公输盘诎”,一个“诎”字表明了什么?【交流点拨】一个“诎”字,说明不论在道义较量上还是在战术较量上,公输盘彻底失败了。

(三)走进语言

提问: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思考讨论,自由发言,合作完成)

【交流点拨】

1.说理巧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激怒公输盘,五个“不可谓”,义正辞严;婉劝楚王,三次夸饰楚国,在取悦对方的同时置对方于理亏的境地。(2)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3)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从容镇定,胸有成竹,机智善辩。墨子善于陷人于自相矛盾的境地,公输盘的“义”,楚王的“窃疾”均成了墨子制敌的法宝,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公输盘与楚王一“服”一“善”,是多么的无奈和苦涩呀。

2.语言富于表现力。他一连用五个“不可谓”,重重否定,极有气势,使公输盘无从辩驳;他一连用三个对比,并采用夸饰的手法,极言楚国之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宋国之面积狭小、物产贫乏,感染力很强,既满足了楚王的虚荣心,又使他醒悟到攻打宋国是无意义乃至愚蠢的举动。而揭露公输盘的杀机并最后打消楚国的攻宋企图的这一段话,长短句交错,语气时缓时急,既从容义有威慑力,充分显示了墨子勇敢无畏、镇定自若的性格。

(四)走进写法

在辩论中运用逻辑推理,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交流点拨】文中只有少量的叙述文字,大量的则是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之间的论辩性对话。在对话中,充分显示了墨子令人折服的雄辩能力。这种雄辩能力主要表现为巧设比喻和运用对比诱使对方讲话造成自相矛盾,置对方于被动地位,然后在迂回论辩中进行逻辑推理,得出止楚攻宋是“仁爱”的表现,达到宣传“非攻”思想的目的。论辩一开始,墨子对公输盘说:“北方有侮臣者,愿藉子杀之。”墨子说话有意,而公输盘无意,所以听了“不说”,表示“吾义固不杀人”。这样,公输盘在无意中已经被诱使而走上了墨子为他布设的言论与

行动自相矛盾的轨道。因此,公输盘只好服服帖帖地认输了。墨子在与楚惠王的论辩中,将设喻与对比巧妙地 结合起来加以运用,终于使得毫无思想准备的楚惠王陷入了前后所说自相矛盾的境地。

(五)走进主题

本文详细地描述了墨子用巧妙锋利的言辞使战争发动者理屈词穷,又凭借谋略制止了战争发生的故事,表现了墨子的才智、勇敢和反对不义攻伐的精神。同时,也暴露了公输盘和楚王的阴险狡诈,从而说明只有把道义和实力结合起来,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

四、板书设计

墨子        劝楚攻宋  “非攻”

公输        吾义固不杀人--义不杀少而杀众     道义胜(辩才过人)

楚王       必为有窃疾也--为与此同类

必取宋--攻械尽,而守圉有余        实力胜(胆识过人)

欲杀之--虽杀臣,不能绝也

五、拓展延伸

请用现代眼光评论一下墨子和公输盘两人行为的意义。

提示:只要答出墨子反对战争、热爱和平,公输盘挑衅、好战即可。

老作

第一课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学习目标】

1.了解孟子和《孟子》;认读生字,能准确朗读并背诵课文。(重点)

2.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会翻译课文。(难点)

3.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涵的道理。(重点)

4.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我们都知道,远距我们现在大约两千五百年前, 出现了一个历史文化转变的伟大时代--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在春秋时期,孟子却到了战国时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孟子的一篇历代被传诵的名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世认为他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因此把他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并尊称其为“亚圣”。孟子把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思想,提出“民为贵,君为轻”,劝导统治者重视人民。

2.相关背景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是孟子和几位弟子所著。书中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3.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忧患(huàn) 畎亩(quǎn) 胶鬲(gé)

傅说(yuè)  拂乱(fú)  拂士(bì)

曾益其所不能(zēng)

4.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曾,通“增”,增加)

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拂士  (拂,通“弼”,辅佐)

5.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必先苦其心志 (使……痛苦)

劳其筋骨  (使……劳累)

饿其体肤  (使……饥饿)

空乏其身  (使……经受贫困之苦)

动心忍性  (使……坚韧)

行拂乱其所为  (使……受到阻扰)

(2)动词用作名词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入:在国内;出:在国外)

(3)名词用作动词

人恒过(过:犯错)

6.一词多义

拂:(1)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发:(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选拔,被任用)

(2)征于色,发于声(发:表现)

7.阅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是:都由出身卑微转变为显贵,历经苦难磨练,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分析课文

1.分析第1自然段

提问: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第一段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分析第2自然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明确:“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 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明确: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 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明确: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3.分析第3自然段

(1)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

明确: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2)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 情形 的?

明确:困于心、衡于虑。

(3)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

明确:色、声

教师归纳:由此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 因素。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国恒亡”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是如何论述的?

明确:用三个事实论据,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形成正反对比论证。先用三个正面的事实论据,即“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以此来论证即使是一般的人也要在困境中经受磨难才能奋发进取的道理。“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是两个假设的反面事实论据,由个人作为推论到治理国家,从反面说明安乐无忧的弊害。这样正反对比论证,中心论点已隐含在其中。

(三)论证思路

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 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 论证。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四)体验与反思

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练目的是什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

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行为--行拂乱其所为。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四、板书设计

摆事实 出身低微

磨炼成才(六人)

讲道理 造就人才(正面)

国家兴亡(反面)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心论点)

五、课外拓展

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优哉悠哉,贪图安乐,自然也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挫 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挫折困顿面前,振作精神,努力奋斗,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别开生面;若颓然丧志,一 蹶不振,自然也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第二课时 教学相长

【学习目标】

1.区分古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旨”、“至”等。(重点)

2.在正确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含义,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教学相长”的道理。(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中国古典文学可谓是我国伟大文化宝库中的绚丽瑰宝,在我国的文学长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你们知道“四书五经”指的是什么吗?(板书:四书:《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五经”里面《礼记》其中一篇《教学相长》。

二、自主预习

1.《礼记》简介

《礼记》是一部儒家经典,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礼记》一书的编者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 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 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礼记》一书是研究我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文献。《学记》是《礼记》名篇,杂记秦汉以前的贵族的教育制度,教学内容和方法。阐述了教学相长,循序渐进,长善救失等教学经验。是古代教育史上比较有价值的教育论著。

2.朗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虽有佳肴(yáo) 弗食,不知其旨(fú)

教学相长(zhǎng)  然后自强(qiǎng)

3.解释下列词语。

虽:虽然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道:最好的道理。 至,达到了极点。

是故:所以

困:(受到)阻碍,不通

自反:自己反省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4.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____________________作比,继而引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结论。

明确: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翻译重点句子

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明确: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明确:所以深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贫乏,教育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学识上的困惑。

3.故曰:教学相长也。

明确: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二)深层探究

《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________与________的关系问题,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明确:教 学 教和学互相 促进

四、板书设计

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类

比鸾萄相长

五、课外拓展

摘录几则古人讲求读书方法的短文,研究各自读书方法的特点,列一个表格。

明确:

人名 方法 特点

钱惟演 “三上”读书法:马上、枕上、厕上 读书要勤奋,时时处处可以读书

曾国藩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书要专心致志、集中精力

孔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博学慎思,学思结合

韩愈 提要钩玄 抓要点,明主旨

侯晓旭

[《古文二则》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文言字词;通过注释的帮助,疏通文意。

2.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故事情节。(重点)

3.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学习本文曲折离奇的写作特点。(难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 ,你们听说过神奇鬼怪的故事 吗?喜欢这种故事吗?今天我们就来读一个《搜神记》中的神奇故事,满足一下你们的好奇心。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干宝(?-336),东晋史学家、文学家 。字令升,新蔡(今河南新蔡)人。年轻时即勤于学业,博览群书。曾以著作郎领修国史,著《晋纪》(二十卷,今已佚),当时被公认为一部很好的史书。又喜阴阳术数之学,编集神灵怪异故事,成为《搜神记》,试图证明世上真有所谓鬼神。

2.写作背景

魏晋南北朝是大量产生志怪小说的一个历史时期。当时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劳动人民渴求摆脱贫困、饥饿和死亡,把寻求安宁、幸福的希望寄托于不现实的空中楼阁。在极端困顿的生活里,广大人民把强烈的反抗意志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借助鬼神故事表现出来。

3.朗读课文,读 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干将(gān jiāng) 莫邪(yé) 重身(chóng)

使相之(xià ng)  自刎(wěn)  尸乃仆(pū)

头踔出(chuō)  踬目(zhì)

4.理解加点词词义。

重身:怀孕。

使相之:仔细察看。

比后壮:及,等到。

购之千金:重赏捉拿。

王如其言:按照,依照。

头踔出汤中:跳。

5.翻译句子。

(1)即以斧破其背,得剑。

明确:随即用斧子劈开柱子的背面,得到了宝剑。

(2)子年少,何哭之甚悲耶?

明确:你年纪轻轻,为什么哭得如此悲伤啊?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情节可以用哪两个字来概括?你能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出故事的主要情节吗?

明确:复仇。

干将铸剑,为王所杀(开端)

子赤取剑,欲报父仇(发展)

山中遇客,以命相托(高潮)

客设计谋,智杀楚王(结局)

(2)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你能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吗 ?

明确:本文通过记叙莫邪的儿子赤不畏强暴、不惜生命为父报仇的故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 和愚蠢,反映了人民对统治者的无比蔑视和刻骨仇恨,歌颂了他们坚忍无畏的斗争精神和强大的反抗力量。

(二)人物形象探究

读完本文,你觉得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侠客有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赤果断刚烈,永不屈服,坚定无畏,有反抗精神;侠客有反抗精神 ,豪侠重义,嫉恶如 仇,智勇双全,重诺守信。

( 三)写法探究

(1)“即以斧破其背,得剑。”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动作描写。写出了赤得剑的过程。

(2)“日夜思欲报楚王”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明确:心理描写。写出了赤报仇心切的心理,对后文的故事发展进行了铺垫。

(3)“三日三夕不烂,头踔出汤中,踬目大怒。”运用了哪种描写手法?

明确:细节描写。表现了赤对楚王的刻骨仇恨,充分表现了他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至死不渝的复仇精神。

(4)本文的情节曲折离奇,读来令人惊心动魄,你能举例说说哪些地方比较曲折吗 ?

明确:如干将为楚 王铸剑招杀身之祸,临终相托;长大的儿子赤欲报仇却被楚王追杀,逃入山中无计可施却遇上愿为其报 仇的侠客;自刎后奉上剑与头,立僵不仆;侠客设计杀楚王等都很曲折离奇。

四、板书设计

干将莫邪开端:干将被杀(第1段)

发展:赤取剑(第2段)

高潮:以命相托,为父报仇(第3段)

结局:侠客设计杀楚王(第4段)

五、课外拓展

如果赤生活在现代社会,对他“复仇”这件事,你有什么好的建议?

示例:现代社会是一个法制社会,建议他从法律途径来解决,不要鲁莽行事。

侯晓旭

[《干将莫邪》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文中的重要字词,了解议论文的主要特征。

2.理清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理解议论文中“叙述”的作用。(重难点)

3.了解白求恩同志的生平事迹,学习白求恩同志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白求恩这个名字在中国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们知道白求恩是哪国人吗?(加拿大人)一个外国人,为什么能在中国人心中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学习了毛泽东同志写的《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就得到答案了。本文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同志逝世而写的,写于1939年12月21日。

二、自主预习

1.走近作者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代表文章有《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矛盾论》等,诗词有《沁园春雪》《七律长征》《卜算子咏梅》等,专著有《毛泽东选集》《毛泽东诗词》等。

2.关于议论文

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3.朗读课文,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派遣(qiǎn)  晋察冀(jì)  麻木不仁(rén)

热忱(chén)  狭隘(ài)  以身殉职(xùn)

纯粹(cuì)  佩服(pèi)  拈轻怕重(niān)

鄙薄(bó)  精益求精(yì)  见异思迁(qiān)

4.词语解释

殉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满腔热忱:心里充满真诚和热情。忱,情意。

漠不关心:态度冷淡,毫不关心。漠,冷淡。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迁,变动。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体麻木,感觉不灵。这里指不关心别人 ,缺乏热情。

精益求精:好了还追求更好。益,更。

5.读完本文,请简要叙述一下你对白求恩有了哪些了解?

明确:诺尔曼白求恩,著名的外科医生,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战士,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胸外科医生。1938年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中国援助抗日战争。他以精湛的医术抢救了大批伤员,培养了许多医务干部。后因抢救伤员感染病毒,逝世于河北。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

2.用找段落中心句的方法找出揭示分论点的有关句子。

明确:(1)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2)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3)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二)议论文中“叙述”的作用

1.课文开头简述白求恩的事迹,有什么作用?

明确:是为下文的议论,即“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这一分论点提供事实根据的。“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 神”的议论 就是在上文叙述的基础上产生的。

2.由此看来,议论文中“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叙”作为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文的主要特征,其主要目的是生动形象地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而议论文中的“叙”则是为证明论点而提出的事实根据,“叙”需要简明概括,是为议论服务的。

四、板书设计

纪念白求恩

分论点 中心论点

学习白求恩国际主义精神

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对技术精益求精学习白求恩

同志的共产

主义精神

五、课外拓展

白求恩医生为我国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被评为“最美医生”,请你为白求恩先生写一段颁奖词。

示例:白求恩医生以高超的医术救治了众多患者,以高尚的医德温暖了千万人的心,书写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壮丽篇章,“最美医生”,当之无愧!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夹叙夹议的写法。(难点)

2.理解文中对比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重点)

3.理解文中句子所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重点词句的表达效果。(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白求恩医生是一个具有国际主义精神的人,是一个具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人,是一个对技术精益求精的人,更是一个具有国际共产主义精神的战士。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毛泽东主席的《纪念白求恩》。

二、自主预习

再读课文,说说哪些句子是议论,哪些句子是叙述,体会叙议结合的好处。

三、合作探究

(一)议论文的夹叙夹议

1.读第2自然段,说说第一层是怎样正面介绍白求恩的 。

明确 :正面介绍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两个表现: “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和“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然后表明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2.整段的夹叙夹议的特点十分明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叙”为证明 论点提出事实根据,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的理由或根据叫论据。论据包括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叙”的内容则属于事实论据。议从叙出,叙议结合,更具说服力。本文采用夹叙夹议的写法,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懂得向白求恩学什么,为什么要向他学习,怎样向他学习。叙得简要,议得精辟,深刻的立意使文章具有高屋建瓴的气势。

教师总结:记叙文中的记叙和议论文中的记叙的区别:①目的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是为了让人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及真实情 景;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为证明论点提供事实论据。②详略不同:记叙文中的记叙要详尽、具体、生动、突出中心;议论文中的记叙要简明、概括、扣住论点。

(二)论证方法探究

作者说白求恩同志“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白求恩同志“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不少的人“对同志对人 民不是满腔热忱”这是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对比论证。运用对比的写法是由写作目的决定的。本文不仅为了颂扬白求恩,而且为了教育全党学习白求恩,所以既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不良倾向。通过对比,褒贬分明,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证明了学习白求恩的必要性。

(三)语言探究

1.第2-3自然段中运用了不少成语,请找出来,说说议论运用成语有何好处。

明确:成语:拈轻怕重、漠不关心、麻木不仁、精益求精、见异思迁等。好处:成语言简意赅,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汉语的成语非常丰富,同学们在学习中应当注意积累并能准 确地运用。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些成语做成读书摘记。

2.作者在结尾用了什么句式来阐述学习白求恩的意义?体会这种句式的好处。

明确:这五个 句子言之有序,气势越发磅礴,内容五彩缤纷,如赞美诗一般, 以此收束全文,铿锵有力,既热情赞美了共产主义者白求恩同志,又大大提高了人们学习的热情。朗读时五个句子语气要越来越高昂,显示出激情。学生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目的。

四、板书设计

纪念白求恩论点:中心论点,分论点

论据:人物概述,事实、道理

论证:对比--正反对比,

突出主旨夹叙夹议

立意深刻

五、课外拓展

白求恩逝世已经74年了,毛泽东离开我们也已经37年了,英灵虽逝,万古流芳。你能否利用自己的知识积累,为他们拟写一幅挽联,来表达自己的悼念之情?

挽白求恩:

例:国际战士永流芳,白衣军神美名扬。

挽毛泽东:

例:救万民于水火,留英名在人间。

示例:挽白求恩:救死扶伤,国际主义战士,良药妙手;舍己为人, 共产主义精神,白衣红心。挽毛泽东:鞠躬尽瘁一代伟人政绩今犹在;磊落光明旷世英杰清名千古留。

侯晓旭

[纪念白求恩 教案教学设计(语文版八年级上册)]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第6课、《现代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一. 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二. 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一. 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

二. 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长城谣》

一 导入

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游子思乡的载体)

二 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焉支     隘口      蹲踞     槐树      蝉翼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

2、形近字组词

谣     隘     踞      焚      悄     微      冀     禅      槐

摇     溢     据      梵      宵     徽      翼     蝉      愧

3、解释词语

隘口                                  荒莽

山巅

三 学海拾贝

1 作者简介       席慕容 :作家 ,蒙古族女诗人

2听录音,整体感知     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3 讲授第一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

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

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唱、写)

诗人如何抒情?

“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

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

明确:梦回长城

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

“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

6 老师小结

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四  当场成诵!

五  布置预习《一片槐树叶》,思考两篇诗歌之间共同点。

诵读席慕容的《一棵开花的树》,并赏析其令人回味无穷的情感!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当你走近   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欣赏《一片槐树叶》

一  导入新课

以复习《长城谣》的情感--思乡导入新课

二  简介作者纪弦:当代诗人

三  赏析诗歌

1 听录音,整体感知诗歌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 讲析诗的第一节(可先范读)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一片“槐树叶”

然而这片槐树叶却使用了极其繁复的修饰语:“全世界”指出范围;“最珍奇、最宝贵”指出程度;“最使人伤心、最让人落泪的”指出它背后的故事;“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指出它的形状、颜色。这样的一片槐树叶使诗人睹物生情,伤感之情溢于言表。

3 讲析诗的第二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写槐树叶的来历

追问:槐树叶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是作为诗集的书签用的。在这里“一册古老的诗集”有了文化的象征,也许指的是古老的中国文化,虽忘却了它的具体的来历,但它肯定是故土的槐树叶,诗人因此而略感欣喜,因为它使诗人的思乡之情有了寄托,也一下子开启了诗人的`浓浓的乡思乡愁之门。

4 讲析诗的第三节

提问:本节写什么内容?

明确:对将来的企盼,表达了游子思归的情感。

思考:这一节运用了诗歌的什么手法?诗怎么写的?

明确:运用了联想的手法。由槐树叶联想到故土的泥土,进而联想到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5、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诗句写得精彩?说说精彩的理由

6、教师总结

本诗以“一片槐树叶”为意象,寄托了诗人思乡盼归的情感,开头以槐树叶起情,结尾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尾,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和上一篇诗歌一样,都使用了咏物抒怀的艺术手法。

7、再听范读,要求当场成诵。

四 布置作业

附舒婷诗歌

【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我是贫困\我是悲哀\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窝\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

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王老师

《诗词五首》教案(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 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并能默写这五首诗词和曲。体会蕴涵在诗词中的感情和思想。

2、 领会诗的意境和语言形式特点。指3、 导学生把握古代诗词的多种体裁。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让学生先大致预习一遍,记下其中的难点,然后进入讲解。方法可采用点播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领略诗的优美意境、语言美。

2、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3、 培养对古代优秀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 让学生反复2、 诵读五篇作品,3、 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语言风格。

4、 理解诗歌的独特表达手法。通过多读多背,5、 培养和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语感和悟性。

难点:

1、 领会古代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高度概括性也是影响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学突破

多媒体综合教学法、诵读法、点拨法问答法的综合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对作者生平及作品背景要有相当了解。

学生准备:

预习这五篇作品,准确认读文中字词,初步感受作者感情。并在疑难之处作标记。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讨《采薇》                    1、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2、学习《十五从军征》              2、通过诵读、回答问题等方式学习

3、研读《送别》                    3、细心体会此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一、学习《采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二、学习《十五从军征》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乐府诗的特点和内容。 2、 范读《十五从军征》,3、 注意读准字音。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中同4、 样描写士兵,5、 在手法上有什么不同6、 之处? 点拨:前诗更中于对情景的描写以反衬哀伤心情。 这首诗通过一个老兵的自述揭露了当时兵役制度的黑暗,抒发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控诉。 1、 了解与此诗内容相关的知识。 2、 学生诵读这首诗,3、 体会隐藏在诗歌背后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送别》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介绍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特点。 2、 让学生朗读此诗,3、 并讲述诗的大意。 4、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这首诗歌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形象 (2、)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点拨:对友人依依不舍,还没分别就盼归的心情。 1、 认真读诗,2、 体会诗的形象性。 3、 发挥自己的想象力,4、 设想一下扬花漫天飞舞的`景象,5、 这时去为友人送别,6、 会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7、 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用心体会作者写景的技巧和借景抒情的手法。

四、小结:这课学习的三首诗的主角都是士兵,在诗中都通过对景物与人物动作心情的描写,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送别》是送人着急作,写的是远行人的思念之情。在写景状物上三首诗各有特点,一个是有暖景和冷景做对比彰显相反的两种心情;一个是对故园的荒凉,亲人的凋零进行细致的刻画,让人倍感凄凉;一个是对春天杨柳扬花的描写,但怀人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研析《清平乐》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2、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了解文章大意,理清作者思路及作品内涵

1、 研析《清平乐》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讲解词的基本常识。 2、 介绍辛弃疾的基本情况,3、 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 范读《清平乐》,5、 注意读准字音。 6、 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词。 问:这首词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点拨:辛的词虽然以大题材入词为主,但作者写了不少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这首词就是其中之一。 1、 作好记录 2、 听教师介绍 3、跟读,注意节奏的变化以及词中的难字 4、体会作者怎样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的。

2、 学习《朝天子 咏喇叭》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 背景知识介绍 (1、)散曲知识介绍 (2、)作者的基本情况及作品背景 2、 要学生诵读课文,3、 设置问题,4、 引导学生掌握重点字词,5、 理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