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范文(精选6篇)

时间:2023-11-14 00:10:40   浏览:65330

说起散文,我们并不陌生,从晚清时期的散文到现代散文她也有很悠久的历史了。个人认为从古至今,每一篇文章都有其作者独有的风格和独到的思想。每一个时期都有其特有的文风。说起文风,我们也不难想到现代散文的文坛风气与写作手法。

第一.不能规范的写文章。首先文体不清,文不对题、篇幅过长、主题不清晰、层次混乱、语言不标准与语义混乱这是第一大弊端。对于文体要展示清晰的题材给读者,不是胡乱的写,议论文没有清晰的表述论点,抒情文没有情感的恰到好处,写景物写不到精髓,写情感虚假不真实。使文章变形丧失了文字的本来美感。试想画画四不像,没有人欣赏,写文章不伦不类也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文章题目是关键的一个点。

所写的题目与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仍创造用题目吸引读者的阅读的直觉概念。篇幅过长,试想一篇文章达不到简洁,易懂,繁琐的如同裹脚布一样长,就会大大的降低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怎么可以有耐心读接下来的内容。主题模糊,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明确,层次不分明会误导读者的感官意识,不会正确的清晰的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

一篇文章即不能太模糊也不能太直白。让读者去猜你的意图,从而写作出篇篇泛滥无味的文章。降低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文字的价值。试问一篇作品自己写的都不知所云,那怎么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和产生共鸣呢?有些作品不能准确的用标准的书面语言来抒写,口语太多,句与句的连接和语法存在错误,而导致文章的阅读失去了完整和艺术的美感。

试想如果一篇文章多是看不懂的方言和错误的语法,那是否可有阅读价值和体现其流传价值呢?没有简洁流畅的篇幅,而是废话连篇,一句话可以表达的事情,经常用重叠重复的语句去啰嗦,而把干净的文字污染。实际正常的"人去阅读你的文章,会喜欢干净的字面而不是陈年老调,反复的表达,而使读者产生心理厌烦。

第二。空洞无物,华而不实、无病呻吟、靠堆砌文字来创造意境,给文字穿上华丽的外衣。我们知道写作是真实的,来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可往往写者在书写时虽投入了自己的情感,但是却缺乏了文章的现实意义。没有文章该有的内涵和深远意义,从而缺失了用真实、朴实、简洁的文字常识和基本概念。使读者阅读后审美疲劳。借用、模仿、抄袭剽窃成风是一贯的作法。

文章引用太多会没有自己的思想,凌乱。模仿别人的手法,看见别人怎么写,自己就怎么样,实际那是误区,端正不了自己的写作态度没有尊重读者的感受。抄袭剽窃别人的作品归为己有,忽视了自己写文的目的,丧失了文章和文人最起码的操守。千篇 一律,没有新意,有的文章大多没有自己的独有风格,看见伤感的文章有市场,就篇篇伤感。试问作者,生活就没有阳光和好的一面吗?文字传递的都是那些对现实负面的影响,何谈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

第三,缺少思想无灵魂,没有深意,无普世价值观。文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播工具,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可以传递一个人的思想和体现其价值,可现代散文的写作者大多注重的是经济效益和出名,忽视了要用其思想给予人们顿悟的普世价值,使现代散文走近了误区。缺去了完整的灵魂。

现代散文存在着许多的弊端,由于大多写者没有端正的态度与正规写文的写作初衷,使散文没有了应该具备的传播力量,失去了文字原本的纯真。和古时散文比较大相径庭,缺乏了忧国忧民与写意现实的真正意义。个人认为现代散文应具备独有的风格,文字简洁,语意流畅,意境深远以及充满艺术之美感。

她不仅要做一种传播文化的题材,也应要有普世价值的特有的功能。一篇好的散文,不但要主题明了,结构分明,不但要情景交融,还要有其作者独到的见解与深入的内涵,对社会有益。假如说现代散文的文风是时代的大势所趋,可对于其价值真的不可预测。她暴露着诸多的弊端,但是是可以避免的。我认为要正确的,规范的写散文不是一件难事,关键是你是否用一颗求知的心去认真对待和把握。奉劝笔者落笔之前请三思,你的敷衍伤害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文字还有读者的心。

如果现代散文

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阿基米德如是说;如果让我的身边经过一只商业驼队,即使把我抛在沙漠中,身无分文、手无一物,也将很快成为富翁,洛克菲勒如是说。

是狂妄吗?不是。我相信他们有这样的实力,只要给他们适合的条件。

科学家因为发现了自然界的很多规律,所以他们自信满满——没有什么事物能超越出规律。假如真的给阿基米德一个支点,撬动地球又何难?

商人因为发现了社会流通的规律,所以他们腰缠万贯,有一个故事,说如果把财富重新分配一下,平均分给每一个人,不久,原先富有的人会重新富有,原先贫穷的人会重新贫穷。为什么呢?因为前者更善于理财、聚财。

自信就是这样来的,发现了某一领域的规律后,这个领域就被你明察秋毫、握在掌中了。所以我们看到魔术表演时观众们的惊叹,按规律,不应该这样啊?按规律,应该这样啊!可眼前的景象却与他们判断的大相径庭。这就是自信遇到挑战时的反应了。当然,一旦了悟魔术的.原理,也就会重新回复平静。

心理学有规律吗?当然也有。完整的心理学应该是生理学、社会学、艺术、信仰等各种学科的综合。大脑是有其特殊生理构造的,某一方面的病变都会造成心理上的变化;人是具有社会性的,社会上的事件会折射到内心世界,从而影响到性格、心情;艺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人类创造力与内心世界的表现;信仰更是关系到心灵世界的底线,决定了我们面对如意与不如意时的反应、行为方式。

规律,在被发现与掌握后,我们会变得自信;规律,在我们没有发现与掌握时,我们会变得自卑。

所以,让自卑者变得自信的有效途径是,让其更多的意识到规律的存在并尽可能多的掌握之。

所以,让骄傲者变得谦虚的最佳办法是,让其更多的意识到规律的繁多并尽可能深的领悟之。

再借用开头的句式:如果,人们都不违背心理世界的规律,这世界上将不再有负面情绪与破坏行为。

《我喜欢出发》 /汪国真

我喜欢出发。

凡是到达了的地方,都属于昨天。哪怕那山再青,那水再秀,那风再温柔。太深的流连便成了一种羁绊,绊住的不仅有双脚,还有未来。

怎么能不喜欢出发呢?没见过大山的巍峨,真是遗憾;见了大山的巍峨没见过大海的浩瀚仍然遗憾;见了大海的浩瀚没见过大漠的广袤,依旧遗憾;见了大漠的广袤没见过森林的神秘,还是遗憾。世界上有不绝的风景,我有不老的心情。

我自然知道,大山有坎坷,大海有浪涛,大漠有风沙,森林有猛兽。即便这样,我依然喜欢。

打破生活的平静便是另一番景致,一种属于年轻的景致。真庆幸,我还没有老。即便真老了又怎么样,不是有句话叫老当益壮吗?

于是,我还想从大山那里学习深刻,我还想从大海那里学习勇敢,我还想从大漠那里学习沉着,我还想从森林那里学习机敏。我想学着品味一种缤纷的人生。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是要问两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多高?这事不是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意志。于是,我想用青春的热血给自己树起一个高远的目标。不仅是为了争取一种光荣,更是为了追求一种境界。目标实现了,便是光荣;目标实现不了,人生也会因这一路风雨跋涉变得丰富而充实;在我看来,这就是不虚此生。

是的,我喜欢出发,愿你也喜欢。

避让现代散文

本人有晨练的嗜好,春夏秋冬,概莫能外。这晨练,大致先是绕我单位公园里的曲折小路,慢跑三、四公里,接着跨过一座拱形小桥,沿着垂柳笼罩的水边小道,右绕左转,来到我的领地:此处有一块齐胸高的嶙峋怪石,一片平坦油绿的草坪和一把橡木色的黑铁包角三人连椅。几乎每日,我都把程序固化。在怪石上压压腿、舒舒筋,在草坪上练练升阳长寿功,还有我琢磨的屈腰后仰动作,然后,把脱下来的上衣搭在连椅靠背上,脚挂椅背,臂撑草坪,做上十几二十个俯卧撑,等这些个程序都弄完了,才可以整理衣衫,不急不躁地走回家去洗涮。我的领地也被其他晨练者所默认,寒来暑往,鲜有闯入进而占据者,因此,往日里,我这个“独角兽”就享受着长久的平静。可近几日,我的领地却被不速之客——一位来此晨读的小姑娘,占领了。

这事要是发生在非洲大草原上,假如羚羊闯入了狮子的领地,势必会有一场置羚羊于死地的厮杀。然而,人不能像走兽一样,小姑娘追求知识,我如论如何也该追求一下美德呀。这几日,每当我跨过小桥,绕过假山,远远见到小姑娘坐在周围晨风清凉,柳枝荡摆,塘水微澜,绿草茵茵的连椅上晨读时,内心油然生出一种恬静、赏慕的美感。那个穿着粉红衬衫,浅蓝色裤子,质朴灵秀的小姑娘,时而俯首深思,时而仰面朗诵的神态,是圣洁的,这种氛围,这个空间,不容许有任何的被破坏、被侵染。尽管一身汗水,急于想和往日一样,把上衣、手机和钥匙放在连椅上,尽快一施“拳脚”的我,走到了领地的边缘,可面对此情此景,每次都选择躲避退让,无论如何,我不能闯进小姑娘的视野,打搅了她,让她不得专心致志,更不能破坏了那难得的安静的氛围和有着微风、绿色、朗朗书声的和谐成趣的美感。于是,我决计为了这小姑娘而割爱——毅然决然放弃领地。先在别处凑合一下,等她开学了,我再来也不迟。

近来各级学校的孩子们都放暑假了。所以,每天日薄西山后,到公园散步的人就多起来,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用比肩接踵来形容,绝不为过。之所以游人如织,盖因夜幕降临后,公园里彩灯竟放,音乐盈耳,绿柳轻拂,池水荡漾,光与影的交织,歌与语的交融,让人倍感惬意。因为人太多,曲折狭窄的一条小道,让那些观光赏景的人们给满满地占住了,你要想甩开膀子,迈开步子,轰轰烈烈地走上一程,做做有氧运动,那简直太费劲,一不留神,不是踩了别人的脚后跟,就是和别人相撞。近来我就决计打时间差,待晚夜阑人静时,再前往公园,做做我每天要做的功课。

可是,没想到的是“英雄所见略同”,我要打时间差,也有想法如我者。那晚,游人散后,灯火阑珊,我来到公园,沿弯曲小道,箭步前行。正当我甩手摆臂,持续加速时,猛然间看到我的前方,大致二三十米处,也有两位来此散步者。借着朦胧的灯光,看见似是一男一女,从走路的姿态和身形,很像我已经退休了的一位同事两口子,似乎还牵着手。那样的亲昵和浪漫,我以前从来没有见过。在我的印象中,他们就是板着面孔,一本正经过日子的传统夫妻,没想到他们内心里,也深藏着这等的浪漫与柔情。我的"心居然为他们咚咚地跳起来,内心涌起了一种激动。为一观究竟,我放轻脚步,追踪向前,溜下小道,踏上草坪,绕过假山,就赶到了距此二人几米远的前方,躲在了一块怪石的后面。我屏住呼吸,在感动中看着他们从我身边走过去。的确是他俩,平时也见他们来此散过步,但是,绝大多数时间里,都是一前一后走,比肩的时候都不多,更别提敢这样公开地牵手了。此一刻,我突然读懂了他们。其实,每对不渝的夫妻,内心都深藏着这份爱恋,这份深情,只是他们年轻的时代,情感就像深谷幽兰,只能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幽幽盛开。我的这位同事今年已经六十又五,他们散步时这样的牵手,不知肇始于何时?我朝四周望了望,再没有别人。要是年轻的恋人,这样牵着手散步,我会毫不客气地超过去,他们也会照常牵着手走他们的,绝对不会在乎我的存在。而他们老两口子就不同了,我如果此时钻出来,他们一定会受到惊吓,立马把牵着的手散开。我想,我不能打搅他们,应该把这个属于他们的时间和空间给他们,让他们好好享受一番桑榆“恋情”。朦胧的灯光下,我注目了一会他们那样牵手的身影,然后急忙避开,毅然放弃如往日的功课,提前回家了。可我觉得太值了,我保留了一份属于他们的美,和属于我的美好感觉。

那天是个星期天,因为不上班,所以,晨练就起床稍晚一些,待我“轻车简从”(只骑一辆旧自行车,没带妻儿等小跟班)从家出来,就临时决定,换换路线,去一趟几公里外的五里河湿地公园。沿途也好走走乡间小道,看看绿油油的玉米大豆,嗅一嗅泥土的馨香。

因为很久不用自行车,也就对它极少保养,因此,我骑上去,它就开始罢工,它成了别人常说的,除了铃铛不响其他零件都响的那种。轮子极不情愿地转动,让我费了不少力气。好在走在这早晨的乡间小道,让我找回了少年时,拎着篮子去田野里给猪羊割草,走在村头小道上的感觉,所以没有产生沮丧和厌烦。

我穿过一个高速公路下的涵洞,很快转上了两边满是玉米、行人稀少的小道。就在这时,前方十几米的道路上,出现了让我眼前一亮的动静。一只羽毛美丽的成年野鸡,正领着三只欢快的鸡雏,在那里觅食、玩耍,灵动而优美的姿态,使我内心生出一份爱恋和激动。在我们这远离山区的黄河冲积扇平原上,这是以往鲜有的景象。我急忙跳下车,一动不动地站在路的一边,此时,我忽然想起少年时的我,有一次在地里割草,遇见了一只羽毛美丽的小鸟,他就在我前面四五米的地方,晶亮莹莹地走动,出于好奇,我就用割草的小铲,掘了一些泥土,朝着它撒过去,令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它没有因为受到惊吓立即飞走,而是在我的眼前,应着那撮泥土的声音倒下了,由于我的过错,使美丽的它失去了生命,多年来,我每每想起这一幕,内心都会产生痛惜。今天,我又见到了这几只美丽的小精灵们,我不能,也不忍心再打扰它们,我要把这片空间留给它们,让它们和我一样,享受属于它们的,快乐而不受惊扰的生活。我想取出手机给它们拍照留念,但又怕声音惊吓了他们。我想,此时我能做的,对他们最友好的举动,就是默默走开,把这美好的场景印在脑子里,让瞬间成为永恒。

作者:朱自清

威尼斯(Venice)是一个别致地方。出了火车站,你立刻便会觉得;这里没有汽车,要到那儿,不是搭小火轮,便是雇“刚朵拉”(Gondola)。大运河穿过威尼斯像反写的S;这就是大街。另有小河道四百十八条,这些就是小胡同。轮船像公共汽车,在大街上走;“刚朵拉”是一种摇橹的小船,威尼斯所特有,它那儿都去。威尼斯并非没有桥;三百七十八座,有的是。只要不怕转弯抹角,那儿都走得到,用不着下河去。可是轮船中人还是很多,“刚朵拉”的买卖也似乎并不坏。

威尼斯是“海中的城”,在意大利半岛的东北角上,是一群小岛,外面一道沙堤隔开亚得利亚海。在圣马克方场的钟楼上看,团花簇锦似的东一块西一块在绿波里荡漾着。远处是水天相接,一片茫茫。这里没有什么煤烟,天空干干净净;在温和的日光中,一切都像透明的。中国人到此,仿佛在江南的水乡;夏初从欧洲北部来的,在这儿还可看见清清楚楚的春天的背影。海水那么绿,那么酽,会带你到梦中去。

威尼斯不单是明媚,在圣马克方场走走就知道。这个方场南面临着一道运河;场中偏东南便是那可以望远的钟楼。威尼斯最热闹的地方是这儿,最华妙庄严的地方也是这儿。除了西边,围着的都是三百年以上的建筑,东边居中是圣马克堂,却有了八九百年--钟楼便在它的右首。再向右是“新衙门”;教堂左首是“老衙门”。这两溜儿楼房的下一层,现在满开了铺子。铺子前面是长廊,一天到晚是来来去去的人。紧接着教堂,直伸向运河去的是公爷府;这个一半属于小方场,另一半便属于运河了。

圣马克堂是方场的主人,建筑在十一世纪,原是卑赞廷式,以直线为主。十四世纪加上戈昔式的装饰,如尖拱门等;十七世纪又参入文艺复兴期的装饰,如栏干等。所以庄严华妙,兼而有之;这正是威尼斯人的漂亮劲儿。教堂里屋顶与墙壁上满是碎玻璃嵌成的画,大概是真金色的地,蓝色和红色的圣灵像。这些像做得非常肃穆。教堂的地是用大理石铺的,颜色花样种种不同。在那种空阔阴暗的氛围中,你觉得伟丽,也觉得森严。教堂左右那两溜儿楼房,式样各别,并不对称;钟楼高三百二十二英尺,也偏在一边儿。但这两溜房子都是三层,都有许多拱门,恰与教堂的门面与圆顶相称;又都是白石造成,越衬出教堂的金碧辉煌来。教堂右边是向运河去的路,是一个小方场,本来显得空阔些,钟楼恰好填了这个空子。好像我们戏里大将出场,后面一杆旗子总是偏着取势;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

十八世纪意大利卡那来陀(Canaletto)一派画家专画威尼斯的建筑,取材于这方场的很多。德国德莱司敦画院中有几张,真好。公爷府里有好些名人的壁画和屋顶画,丁陶来陀(TinDtoretto,十六世纪)的大画《乐园》最著名;但更重要的是它建筑的价值。运河上有了这所房子,增加了不少颜色。这全然是戈昔式;动工在九世纪初,以后屡次遭火,屡次重修,现在的据说还是原来的式样。最好看的是它的西南两面;西面斜对着圣马克方场,南面正在运河上。在运河里看,真像在画中。它也是三层:下两层是尖拱门,一眼看去,无数的柱子。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上一层便繁密得多,为装饰之用;最上层却更简单,一根柱子没有,除了疏疏落落的窗和门之外,都是整块的墙面。墙面上用白的与玫瑰红的大理石砌成素朴的方纹,在日光里鲜明得像少女一般。威尼斯人真不愧着色的能手。这所房子从运河中看,好像在水里。下两层是玲珑的架子,上一层才是屋子;这是很巧的结构,加上那艳而雅的颜色,令人有惝恍迷离之感。府后有太息桥;从前一边是监狱,一边是法院,狱囚提讯须过这里,所以得名。拜伦诗中曾咏此,因而便脍炙人口起来,其实也只是近世的东西。

威尼斯的夜曲是很著名的。夜曲本是一种抒情的曲子,夜晚在人家窗下随便唱。可是运河里也有:晚上在圣马克方场的河边上,看见河中有红绿的纸球灯,便是唱夜曲的船。雇了“刚朵拉”摇过去,靠着那个船停下,船在水中间,两边挨次排着“刚朵拉”,在微波里荡着,像是两只翅膀。唱曲的有男有女,围着一张桌子坐,轮到了便站起来唱,旁边有音乐和着。曲词自然是意大利语,意大利的语音据说最纯粹,最清朗。听起来似乎的确斩截些,女人的尤其如此--意大利的歌女是出名的。音乐节奏繁密,声情热烈,想来是最流行的“爵士乐”。在微微摇摆地红绿灯球底下,颤着酽酽的歌喉,运河上一片朦胧的夜也似乎透出玫瑰红的样子。唱完几曲之后,船上有人跨过来,反拿着帽子收钱,多少随意。不愿意听了,还可摇到第二处去。这个略略像当年的秦淮河的光景,但秦淮河却热闹得多。

从圣马克方场向西北去,有两个教堂在艺术上是很重要的。一个是圣罗珂堂,旁边有一所屋子,墙上屋顶上满是画;楼上下大小三间屋,共六十二幅画,是丁陶来陀的手笔。屋里暗极,只有早晨看得清楚。丁陶来陀作画时,因地制宜,大部分只粗粗钩勒,利用阴影,教人看了觉得是几经琢磨似的。《十字架》一幅在楼上小屋内,力量最雄厚。佛拉利堂在圣罗珂近旁,有大画家铁沁(Titian,十六世纪)和近代雕刻家卡奴洼(Canova)的纪念碑。卡奴洼的,灵巧,是自己打的`样子;铁沁的,宏壮,是十九世纪中叶才完成的。他的《圣处女升天图》挂在神坛后面,那朱红与亮蓝两种颜色鲜明极了,全幅气韵流动,如风行水上。倍里尼(GiovanniBellini,十五世纪)的《圣母像》,也是他的精品。他们都还有别的画在这个教堂里。

从圣马克方场沿河直向东去,有一处公园;从一八九五年起,每两年在此地开国际艺术展览会一次。今年是第十八届;加入展览的有意,荷,比,西,丹,法,英,奥,苏俄,美,匈,瑞士,波兰等十三国,意大利的东西自然最多,种类繁极了;未来派立体派的图画雕刻,都可见到,还有别的许多新奇的作品,说不出路数。颜色大概鲜明,教人眼睛发亮;建筑也是新式,简截不啰嗦,痛快之至。苏俄的作品不多,大概是工农生活的表现,兼有沉毅和高兴的调子。他们也用鲜明的颜色,但显然没有很费心思在艺术上,作风老老实实,并不向牛犄角里寻找新奇的玩意儿。

威尼斯的玻璃器皿,刻花皮件,都是名产,以典丽风华胜,缂丝也不错。大理石小雕像,是著名大品的缩本,出于名手的还有味。

1932年7月13日作。

白杨礼赞

茅 盾

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旁逸斜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的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